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表6 2014年20件热点舆情事件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互联网条件下的政府治理

对政府性质和职能的认识,人们一直在不懈探索,既有政治决策层面的,也有学术层面的。对当代中国政府性质和职能的认识中,首先要看到恒久持续的理念,例如“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个理念包容性很大,当代术语中的“公共服务”也在其涵盖之中。但新的术语的出现,是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回应。最大的新形势,就是建立市场经济的进程。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认识越是到位,对政府功能的认识就越会深入。在这一点上,可以形成一些关于现代政府的学术探讨。

政府的转型,与互联网的出现息息相关。一方面,互联网形成了有效的公共领域,营造了有形的公众舆论,对政府转型形成倒逼机制;另一方面,互联网“连接一切”的作用,给社会参与公共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一 互联网在限制公权力滥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中国政府官员的“公众意识”比较淡薄,因为“公众监督”并不完善。官员们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很难被人发现。新闻单位都是自己人,万一记者写了于官员不利的东西,直到报纸印出来之前,都有机会纠正。

由于网民达到数以亿计的量级,而且渗透率很高,这给政府的运作、官员的言行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政府和官员在媒体可控时代的习惯行为需要改变,以适应“处处有监看”的环境。

政府的文件管理不善,很快就可以在网上流传。2014年年底,深圳实行增量小汽车限购政策,由于可能发生抢购囤积,以及为保证机会公平,政府事前采取了极其严密的保密措施。但在临近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