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极失范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现状分析
回顾历史,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经过了传统社会时期的公共服务社区精英自发组织的社区化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村公共服务完全行政化形式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改革价值取向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政府包办形式,还是市场化供给,都出现了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现象,即存在两极失范问题,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与水平,形成了城乡不均等的“二元化”供给结构。第二章从理论视角分析了两极失范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本章首先回顾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沿革,然后从实践层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公共服务两极失范状况进行分析,最后对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实践进行探讨,阐述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实践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导出现实农村公共服务实行社区化的必要性。
第一节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沿革
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导致了不同的供给水平与效率。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以社区宗族组织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形成了精英领导下的公共服务社区供给机制。人民公社时期社会结构单一,以政府行政化决策为主导形成了低水平但具有较高效率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开放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采用“双轨制”:一些农村公共服务以市场化机制供给,而某些具有特殊性的公共服务由政府垄断供给。
一 传统乡村社会的公共服务社区化供给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统称传统乡村社会。在传统中国社会,“皇权不下乡”,以绅士、族长等精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