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初步发展(1819~1941年)
从地理和政治版图来看,马来西亚由西马和东马组成。19世纪以来,马来亚[1]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由海峡殖民地(最初由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三个英属港口组成,华人称其为三州府)和九个互不相属的马来土邦组成,1957年马来亚独立。1963年,马来亚(西马)与沙巴、沙捞越、新加坡等地区组建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退出联邦,马来西亚逐渐形成现在的国家格局。
马来西亚著名华文教育史专家郑良树先生曾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分册)》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如果以中国南方大都市广州为中心,以印尼首都雅加达为半径,向左右摆动划出一个半圆的扇面,那么,这扇面内的地域,不但聚集着疏密不等的华族人口,而且其土地的开发、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演变、文化的塑造以及历史的撰述,都离不开这个民族,个别国家甚至于或深或浅地染上了这个民族的风采。”[2]的确,中国移民,无论是政治移民抑或经济移民,都毫无例外地将华人的信仰、价值观、语言和风俗习惯等带到自己的移居地,并且通过庙宇、商店、服装、节日和饮食等载体呈现出来。在这个半圆扇面的任何一个国家里,他们都以“庙宇”最先登陆上岸,这成为华社的桥头堡。曾有英国学者这样总结道:华人无论走到哪里,总会带着三样东西——学校、神庙和会社(秘密结社)。这三样东西成为早期华人在侨居地生存的法宝。
就马来西亚而言,最早上岸的华族“庙宇”——矗立于马六甲的“青云亭”——已在大马风雨飘摇四百载,其发展及演变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