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台湾对日产品贸易结构(SITCREV2)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台日经贸关系:现状、课题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在此过程中借由贸易以及海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国际上的经济资源转移及波及效果等实现的经济发展,印证了市场经济下现代经济成长(Modern Economic Growth,MEG)的可行性。台湾经济在二战后渐进式的自由化进程中与世界经济逐步接轨并获取了所谓的后发效应,造就了工业化经济发展的东亚范例。不仅是台湾地区,整个东亚经济,从日本开始,通过开放改革得以接收美欧的经济资源转移并由贸易获取经济发展的利益,呈雁行形态发展。东亚经济也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对外贸易、海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的实证对象。

一 台日经贸合作的历史回顾

中国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和其他东亚雁行形态发展的成员经历了相似的路径。1959年之前,台湾曾经施行进口限制、复式汇率、政府补贴等幼稚产业保护政策措施,经历了二战后非耐用消费品的第一次进口替代型工业化过程。这种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保护措施导致了当时台湾经济的低效率性和通货膨胀。为脱离此困境并吸引国外的资本及技术,台湾于1959年制定了“19条财经改革措施”,包括降低关税税率、放宽进口限制、进行单一汇率改革等,将经济发展策略调整转变为出口导向型政策。1960年,台湾公布《鼓励投资条例》,实施租税减免政策以吸引外资,并开放部分资本市场,1966年还开始在高雄设立出口加工区鼓励出口。可以说,台湾是东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