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新思维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并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自此京津冀一体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取得了较大成果。北京从2013年到2014年底累计退出680家“三高一低”企业,2015年上半年又退出185家。2014年,天津引进首都企业投资项目538个,投资到位额1230.50亿元;引进河北企业投资项目769个,投资到位额262.86亿元。京冀两地企业在津投资到位资金总额占全市引进内资的41.48%,总项目数占37.2%。自2014年以来,有80多家企业从北京搬到了河北,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预计产值超过2500亿元。当然,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工程,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处理,还存在诸如盲目引进和承接企业,各地纷纷“跑部进京”,仍然跳不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及急于求成,全面出击,没有重点等“乱象”。
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使命,抓住新常态给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探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和关键环节。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使命与核心命题
(一)新常态下京津冀发展遇到的新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区域经济正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经济发展大环境也在发生转变。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2月26日听取京津冀工作汇报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