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各阶层的空间分布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社会发生了巨变。产业结构由以工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人口规模从1978年的87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152万人。社会阶层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中产阶层的数量迅速上升,产业工人和农民的比例大幅下降。一些学者研究了北京的社会阶层结构,认为北京的社会结构已经由非标准型的金字塔形转变为标准型的金字塔形,中产阶层在中心城区得到了较大发展,有可能转型为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也就是一个橄榄形的社会,甚至已经是一个橄榄形的社会。[1]也有研究认为北京社会阶层已经呈现出橄榄形的结构,农业劳动者、产业工人的比例大幅减少,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比例也有所减少。[2]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北京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占0.48%,企业负责人阶层占2.49%,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占20.39%,办事人员阶层占15.46%,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占33.82%,产业工人阶层占21.54%,农民阶层占5.81%(见图1)。这就是北京总体的社会阶层结构状况。中间层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只有35.85%,比例并不是很大。只有这两个阶层超过半数,才真正成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景天魁认为,社会分层是以空间分层为基础的,空间的等级化与隔离往往成为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手段。中国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化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表现得特别明显,社会空间被区隔为城市空间和农村空间,这种空间区隔造成了中国社会两个主要社会阶层:农民阶层和市民阶层。空间分层是社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