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明代黔东政区一览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沅水流域概况及相关学术史回顾

本书以明清时期湘黔交界雪峰山和武陵山区之间的沅水流域为研究区域,以经济开发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流域内的农业开发、工商业发展以及相关的社会变迁,在此基础上,探讨多民族杂居山区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开发之得失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在展开主题论述之前,有必要先对基本概念、学术史和本书的研究方向及思路做出阐述。

一 基本概念

(一)沅水流域

1.自然地理

沅水是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的四大河流之一,也是长江八大支流之一,位于北纬26°~30°及东经107°~112°之间,源出贵州都匀的云雾山,流经黔东、湘西,注入洞庭湖,全长1022公里。流域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其中54%在湖南境内,35%在贵州境内,4%在湖北境内,7%在重庆境内。

沅水流域四周均有高山环绕,东以雪峰山与资水为界,南以苗岭与柳江为邻,西以梵净山和佛顶山与乌江相隔,北以武陵山与澧水分野。

沅水泻出于云贵高原的斜坡,整个流域为两大背斜和一大向斜的地质构造:雪峰山与武陵山代表两个绵亘甚长的背斜构造,在此两大背斜之间为一大向斜,沅水干流由此泻出。雪峰山地层以震旦纪岩层为主,形成高山峻岭;武陵山地层以寒武纪岩层为主,石灰岩和白云岩分布颇广,造成武水和酉水流域的显著的喀斯特地貌。

沅水有南北二源:南源称马尾河,北源叫重安江,而以南源为主干。两源在贵州炉山县的汊河口汇合后,始称清水江。至芷江县属的金紫流入湖南境内,东流至黔城汇合潕水后,流量大增,始称沅水。

沅水流域南北较长,东西较窄,约呈自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