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多样性与经济增长——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综述
自从Easterly和Levine(1997)开创性地将族群多样性纳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以来,族群多样性已成为解释经济增长的新变量。Easterly认为族群多样性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表现负相关,并且认为:非洲较差的经济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非洲大陆较高的族群分化程度有关。较高程度的族群多样性导致政府政策以及政治稳定性出现问题,进而影响长期经济表现。之后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对该负面影响进行了确认,如La Porta(1999)等。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学者们的不同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该负面影响的出现是有条件的。二是认为族群多样性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与Easterly(1997)确认的有所不同。三是认为族群多样性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中的族群多样性测度方法、族群多样性影响经济表现的渠道、族群多样性与经济表现的研究框架,从而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一般的理论基础和更为广阔的思路。
一 族群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一)族群分化指标
测度族群分化指标的最常用方法是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即计算两个随机抽取样本隶属于不同族群群体的概率,其取值在0到1之间。其理论最大值为1,此时每个人都属于一个不同的族群。其理论最小值为0,此时所有人都属于同一族群。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fraction代表族群分化程度,Si代表属于族群i的人口比例,n代表族群数量。利用分化来建立的常用指标体系是族群语言分化指标体系。
(二)族群极化指标
测度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