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2)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闽台两地居民跨期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一 关于跨期消费行为的理论述评

西方消费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消费函数的形式来表现。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该理论以总需求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假设(消费者行为的相互独立性和消费的可逆性)为前提,认为消费者的行为是短期的,消费支出的变动是由现期收入的变化所引起的。杜森贝里(Duesenberry,1949)则提出了两个相反的假定:消费者行为的相互影响和消费的不可逆性,并由此建立了“相对收入假说”。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还受其他消费者支出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示范效应”;同时,消费行为具有“棘轮效应”。显然,以上两种理论都是基于现期收入与确定性的分析。

然而,1954年莫迪利安尼、布伦博格和安多共同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却认为,假定人们愿意选择稳定的生活方式,即人们设法使一生保持相同的消费水平,消费者会选择在年轻时储蓄,年老时动用储蓄,从而平滑其一生的消费。1957年,弗里德曼进一步提出“恒常收入假说”(亦称“持久收入假说”)。该理论认为消费与现期收入无关,而与估计的长期收入有关。由于这两个理论十分相似,业内通常将其合称为“生命周期─恒常收入假说”,简写为LC─PIH。尽管两个假说强调的重点有所差别,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即消费者预期未来收入,其消费的路径取决于消费者的跨期最优选择。由此可知,这一阶段的分析主要是基于预期收入与确定性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