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业生产组织及其制度变迁——对印度农业转型的一种诠释
在前一章,笔者说明了支配印度农业现代化过程的经济形式和规律,指出印度的农业转型是一种独特的、非资本主义的生计农业转型。但是,下面这个重要的问题还有待解答: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印度农业现代化沿着生计农业而非资本主义农业的方向发展呢?只有对这个问题给予了令人满意的回答,才能使我们对印度农业转型的观点得到完全的说明。在笔者看来,要解释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发展的原因,我们就必须把印度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及其制度框架的变迁作为我们分析的出发点。这里的基本假设是,印度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从本质上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产生,而近代以来特别是绿色革命期间,虽然印度农业生产组织的制度框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印度农业生产组织的传统经济伦理,从而使得印度农业在现代化过程中未能按照某些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发展。
第一节 一种理论分析框架:农业生产组织和生产方式
或许是受当代西方主流学术话语的影响,人们通常想当然地认为,至少在近代以前的传统农业社会时代,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即“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民家庭农场在世界各地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说这种状况自近代以来有什么变化的话,这种变化也只是表现在农民个体的家庭农场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而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农民家庭农场这种组织形式却依然保留了下来,依然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