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作研究
京津冀产业协作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落脚点,要深刻理解这样一种关系: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上位战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下位战略,京津冀产业协作是下位战略的子战略。基于隶属关系,子战略必须要服务于上位战略,即为实现“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一目标而努力。国际经验表明,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必定是有世界或区域影响力的城市,对此京津冀产业协作必须要把着力提升首都北京的国际地位作为起点和归宿。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推进京津冀产业协作,有利于引导现有产业向更高端化迈进,为“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施行奠定基础。但当前三地经济发展存在显著落差,产业同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三地产业协作,对此京津冀产业协作应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研发优势、天津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优势以及河北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贯彻落实三地功能定位,突破产业协作的桎梏。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教育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明确了必须要依靠创新驱动,走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发展道路[1],凸显产业结构的“高精尖”,依托“腾笼换鸟”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层级跃升;天津应充分发挥其先进制造业基础优势,积极承接北京的科技创新辐射,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为“中国制造2025”助力;三地协作最大的障碍就是河北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京津两地,且“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功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其经济发展,使其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