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798艺术区的包豪斯风格厂房外景与内景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场景制造:北京三个城市社区发展的文化动力分析

一 增长发展动力:“生产要素”VS“消费要素”

一片空旷的土地如何变成城市?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发展起来而有的地方却会“销声匿迹”?同时,为什么居住在不同城市的人们,或者同一城市里不同社区的人们,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有显著差异?这些都是城市增长与社区发展研究文献里探讨的经典问题。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社会科学家们大致给出了两种答案。一种观点认为,在空旷的土地上,土地本身、资金注入、劳动力流入等生产性因素决定了这一地区是否能够发展成一个城市,是否会演变成一个繁荣的社区。与之相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决定这一地区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是消费性因素,比如公园、超市、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画廊、创意集市、咖啡厅与酒吧、特色餐厅等设施与活动,以及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的人群聚集等;正是这些消费性因素决定了本地区是否发展、是否能够变成具有活力的城市社区(吴志明等,2017)。

简言之,到底是生产带来增长发展,还是消费带来增长发展?这是关于不同地方发展模式的争辩。事实上,在不同的国家、城市和社区的不同时期,生产和消费对于增长发展都可以找到很多案例来支持。从时间层面来看,工业化时期,城市与社区增长发展普遍依赖生产性要素,如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到后工业时代,文化消费因素慢慢崛起并快速地上升到更重要位置。从跨国层面来看,现今的发达国家更加倾向于文化消费因素导向的发展模式;相反,在发展中国家,生产性要素仍然起着决定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