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网友对王宝强和马蓉的态度对比  |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新媒体传播语境下舆论审判的叙事学分析

继前一章探讨了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媒体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后,这一章将结合叙事学理论对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舆论审判进行分析,即结合归因偏差相关理论分析新媒体传播语境下舆论审判的人物特征描写功能,并结合评价理论分析新媒体传播语境下舆论审判叙事对法庭审判中事实构建的影响。

第一节 舆论审判的新媒体传播语境分析

王德春认为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有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思想、身份、性格、修养、处境、职业、心情等主观因素(王德春,1990:384)。这是传统的语境观,它把语境看作从具体的情景中抽取出来对语言的交际主体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语言交际活动过程中发生于其中的物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传统语境观的一个特征便是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交际者根据这个语境确定意义,其推理的基础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然而随着语用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交际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认知系统,因此传统语境观及共有知识的概念对解释交际的这种动态性显得苍白无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进入了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并产生了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关注的焦点是话语的理解以及认知语境观即动态的语境观。首先正式提出动态语境这个概念的是丹麦语用学家Mey,并将其解释为交际过程中持续变化的场景,只有如此交际才能不断地进行,话语才能被理解(陆欣,2009:128)。

新媒体传播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