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2016年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一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云南、海南、广西等省(区、市),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苗族的分布特点是聚族而居,小者数户、数十户一寨,大者数百户、上千户一村。八省(区、市)中,贵州苗族总人口数量居全国之首,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2.1%,其他按次序分别为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海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占全国总人数的0.068%,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85%,人口数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是我国少数民族重要的成员。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探索实践的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长期的农耕社会形态密切相关,在近代工业化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人们的物质需求、消费方式以及精神需求均发生了巨变,许多本土文化因受到外来文化的急剧冲击而发生变化甚至消亡。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问题。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至此,人们开始关注文化多样性等相关问题,并对人类文化的根源,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能保存至今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展示了人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文化意识、思维方式、民众想象力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