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章朗村非遗传承人情况  |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少小民族非遗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

布朗族是居住在澜沧江流域西双版纳地区的一支古老民族,是云南省的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与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布朗族总人口为11963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临沧、保山、普洱等州市的边境沿线,与汉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作为布朗族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布朗族民歌与音乐,在国家推行非遗保护的浪潮下,逐渐被打造成为布朗族的族群标识。尤其是在申请非遗成功之后,布朗弹唱艺术成为布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为布朗族内部和外界所普遍认同。布朗弹唱在中国境内的布朗族中的传播,不仅使分散的布朗族村寨之间建立起了新的对话工具,还对布朗人整体的、共同的族群文化进行了重新确认。而且,国家层面对布朗弹唱艺术的肯定和鼓励,也强化了布朗族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布朗弹唱艺术成为维系境内布朗族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

一 非遗视野下的布朗族弹唱艺术

历史地考察,在布朗弹唱艺术形成的过程中,布朗族的民歌音乐传统经历了一个断裂、再造与变异、传承的过程,这就涉及非遗保护中原生态与衍生态的问题。对于原生态与衍生态的非遗资源,要承认其差异性的存在,在具体保护中也要区别对待。

(一)布朗弹唱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布朗族的民歌与音乐历史源远流长,是在坚持本民族文化本位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因素而逐渐形成的。布朗族的音乐文化,先后受到了南传佛教和傣族音乐文化的全面影响,又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