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民族手工技艺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 丹寨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概况
(一)丹寨县概况
丹寨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西部,土地面积为940.29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7.2万人,属人多地少地区。全县辖四镇两乡和一个省级工业经济开发区,居住着苗族、水族、汉族、布依族等1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7%。
丹寨县是一个神秘、美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魅力。丹寨有以祭尤文化节为代表的蚩尤文化,以锦鸡为象征的鸟图腾文化,贵州最负盛名的古法造纸遗址,享誉国内外的苗族蜡染,不胜枚举的原生态苗族村寨等;还有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民族传统艺术、民间优秀舞蹈艺术、民间传统节日、民间饮食、民间建筑文化;拥有7项国家级、15项省级和13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丹寨也因此成为多项国家级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地,有“非遗”文化之乡的美称,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命为锦鸡舞艺术之乡、古法造纸艺术之乡、苗族蜡染艺术之乡、鸟笼艺术之乡、芒筒芦笙艺术之乡。
(二)丹寨民族手工产业主要依托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
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勤劳勇敢和智慧的丹寨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丹寨民族手工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1]。其中一些引人注目的丹寨民族手工业主要依托的技艺保护传承较好,至今仍能给传承者带来一定经济收入(见表1)。
表1 民族手工产业分布情况 | |||||
---|---|---|---|---|---|
技艺 | 分布情况 | 掌握技艺人数 | 特点 | 级别 | 备注 |
蜡染 | 扬武镇、排调镇远景村等苗族、水族村寨 | 1500 | “东方第一染”,独具特色 | 国家级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造纸 | 南皋乡石桥村 | 100 | 千年历史。国家级非遗保护性生产基地一处 | 国家级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刺绣 | 分布全县四镇两乡 | 2500 | 主要用于苗族、水族衣服制作 | 国家级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鸟笼制作 | 卡拉村 | 300 | 产品远销东南亚及国内各地 | 省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银饰 | 龙泉镇羊甲村、高排村、排牙村、泉山村、排调镇羊先村、也都村 | 100 | 长期保留和传承银饰加工制作的技艺 | 国家级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织锦 | 排调镇麻鸟村、也改村、岔河村 | 1500 | 苗族妇女从小就会织锦 | 国家级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芦笙制作 | 龙泉镇排牙村、排调镇麻鸟村、兴仁镇早开村 | 20 | 做工要求高,传承人较少 | 国家级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表1 民族手工产业分布情况
二 丹寨县手工产业基本情况
(一)生产状况
截至2015年7月,丹寨县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