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班课程  |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各民族群众代代相传的行为、思想、传统形成了相互有别的态度倾向、社会文化规范和行为模式,发展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近年来被持续关注。专家、学者在理论层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扶持,社会的关注度也持续升温。从资助传承人到生产性保护,传承体系也在不断摸索中构建。

通过不断的研究总结可以发现传承中亟须解决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认知群体,认知范围狭小;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技艺落后和效率较低,在快节奏的时代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仅靠传承人的热忱很难保持平稳而持续的传承。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只有培养更多的优秀非遗人才,才能解决非遗教育传承载体单一问题。高校教学资源丰富、设备完善、条件相对成熟,因此目前非遗教育的主要机构是高校。这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一 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现状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表演艺术、民俗、手工技艺、杂技竞技及关于自然界与宇宙的知识以及实践等六大类。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以上六类均有相关的专业,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及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之初,祝大年、郑可、高庄、梅健鹰等一批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