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非遗传承与高校教育互动关系探究
一 苗绣非遗基本核心要素分析
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具苗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苗族妇女以针线为笔墨,在服装上描绘出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叙述着苗族人的情感和审美。今天,凝聚着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苗绣已经成为研究苗族历史的活化石,是贵州这片土地上最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苗绣资源禀赋概述
贵州民族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汉书》中就有“椎髻斑衣”的记录,《后汉书》中也有“知染彩文绣”“好五色衣”的记录。刺绣在上千年的传承中,已经成为贵州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苗绣更是民族性格和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苗族服装的灵魂。2005年12月,剑河锡绣成为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经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共同申报,国务院批准,苗绣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苗绣(丹寨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入选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人口众多、支系庞杂、分布广泛,仅在贵州就有十几个分支,各地苗族的服装、习俗、语言都不相同,孕育出风格迥异的苗绣,而苗绣的差异性,又成为辨识不同苗族支系的标志。雷山县地处黔东南,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苗族人口接近全县总人口的84%。雷公山深处与外界隔绝,这里刺绣技艺最为丰富,工艺精湛,色彩搭配艳丽,是苗绣保存得最完好、最典型的区域。这里的苗绣至今保留着最古朴、最传统的样式。在雷山地区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的平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