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工人
当代中国工人的状况与地位变迁
回顾中国当代历史,不难看到工人阶层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阶层。新中国成立后,工人在政治上一直被视为核心社会力量和领导阶层。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的深入,计划体制的瓦解和市场化的引入,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工人在人数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阶层内部的差异性大大增加。本文将着重分析和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般而言,在中国,工人包含有两个不同的内涵:一是政治意义上的工人,即认为中国工人是一个包括工人、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等在内的统一整体,知识分子、机关干部是工人的一部分。在此界定下,工人在理论上被视为社会的领导阶层和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按照《工会法》的释义,“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具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这也可以视为工人的内涵。
二是职业分层意义上的工人。社会学研究者一般更倾向于将工人视为一个阶层或者群体,即从事二、三产业的基层工薪阶层,并将工人与管理者、知识分子相区别。本文使用的工人概念,其内涵也主要是职业分层意义上的。
一 改革开放以来工人内部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促使工人内部结构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工人在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单一格局逐渐被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的蓬勃发展所打破,非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