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评价报告
生态屏障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恢复生态学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1]
恢复生态学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威胁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和重建等问题,同时探讨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及恢复重建技术的科学。该理论主要是通过对生态系统退化因子和过程的改变或切断,使生态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得以调整和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恢复到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通常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强,恢复速度也快;而在寒区和旱区恢复速度较慢。
环境经济学理论是在产业革命之后,随着资源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废弃物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的背景下产生的。环境经济学认为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方面在于环境资源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在于政策的失灵。环境资源本身的特性导致市场对这类资源的配置是低效的;政策失灵是指政府通过制订计划或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过度干预导致边际成本低于真实成本,造成资源环境的过度利用,出现环境退化和污染现象。环境经济学认为明确产权是解决自然环境问题的前提,有效的财产权可以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乃至环境资源最优配置创造条件。
可持续发展[2]是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提出的一种人—地关系发展模式,它强调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即可持续发展在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