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殡仪场所消毒卫生现状与标准体系创建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每年死亡人口接近1000万,其中有部分是死于各类传染性疾病。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5.5亿人感染结核菌,现有肺结核病人约450万人,其中有约150万人感染传染性肺结核,每年死于结核病的大约13万人[1]。此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2]。这些感染者将在未来十年中陆续死亡,并由殡葬行业处理遗体。遗体内大量繁殖病原菌,给殡仪职工和丧户带来了潜在的感染风险。
国外有大量研究表明,殡仪职工尤其是防腐整容工在日常的殡仪服务中不可避免地暴露于多种微生物污染源的感染风险中。目前报道的对殡仪职工有潜在危害的病原体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嗜肺军团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等[3][4][5][6][7][8]。遗体所释放的生物性污染源已经对殡仪职工造成很大的伤害。据美国公共卫生局Beck-Sague等[9]研究人员对860名殡仪业者的回顾性调查发现,有89人(占542名参与者的17%)因殡仪工作感染各种疾病:26人感染肝炎病毒,27人感染葡萄球菌,16人感染肺结核和皮肤结核,病毒性呼吸道感染9人,脓毒症5人,6人感染疥疮和阴虱。有时这些疾病还有交叉感染,传染病在殡仪职工身上发生率要比一般人群高2~3倍。
早在20世纪部分发达国家为指导殡仪人员在遗体处理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制定了相应的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