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加油,在运动中成长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中国扶贫基金会支持基层社会组织(NGO)参与汶川地震社区发展项目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山崩地裂,家园尽毁,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也严重破坏了灾区的社会结构。

在举国抗震救灾的浪潮中,无数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深入地参与了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谱写了中华民族公益史上可歌可泣的新篇章。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社会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承载着社会各界的爱心,经历、践行和见证了这一历史过程。

灾后重建以来,居民住房、公共设施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灾后社区硬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地震灾区由重建进入振兴阶段。但是,灾区的经济发展和灾后社区居民社会关系重建如何?怎样催生社区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推动社区公共关系重建,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这些既是基层社会组织在地震灾区发展振兴阶段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重要机遇。

2011年5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投入500多万元,支持基层NGO组织继续关注、参与汶川地震生计发展和社区服务,在践行中国扶贫基金会从“操作型”向“筹资型”发展的战略转型推动汶川灾后社区发展的同时,支持培育基层NGO组织,促进基层NGO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机构的成熟,实现公益行业内有效分工,推动整个公益行业的发展。

第一部分 项目综述

2011年,我国社会组织已达到46.2万个,比2009年增长了8.7%,并预计未来社会组织的增长趋势将越来越快。截至2012年10月,全国基金会总数达2864家。从公益行业发展的生态链条来看,上游的基金会和下游的基层NGO互为需求,形成全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