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派主义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文化人类学领域研究者十分乐于探讨的话题。“民族文化的聚合是基于地理定位形成的”,“可以认为地理先于某些重要变量,如语言、种族、气候和宗教,而这些变量被认为对某些文化维度具有影响”。[1]自然和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根本的深远影响。
阿拉伯半岛孕育了阿拉伯固有文化。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北部是沙姆和伊拉克地区,南抵印度洋,“半岛的面积为320多万平方公里”[2]。“半岛以西部最高,向东逐渐低下,至阿曼又复隆起”[3],“这个半岛上主要的土地可以分为沙漠和草原。”[4]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环境“位置闭塞,水源匮乏,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5],半岛上没有一条常年流淌的河流,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特点则描述为“最干燥、最炎热的地方之一”[6]。
“阿拉伯半岛是一个沙漠半岛”[7],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在阿拉伯半岛上生活着的主要是贝杜因(阿拉伯语词“
一个社会的制度属于该社会的中层文化,社会制度对深层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贾希利叶时期,逐水草而居的贝杜因人以血缘关系集结成部落,在沙漠中不断迁徙求存。“在贝都因人的社会里,社会组织单位是集体,而不是个人。个人只有作为一个集体的成员时才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8],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