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主义与乐观精神
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炎热干燥,南来的印度洋季风虽能带来雨水,但只能影响半岛南部的沿海地区,到不了半岛腹地,因此半岛上的旱季特别长,有些地方终年无雨。这种气候使得“阿拉比亚没有一条重要的河流是常年流入海里的”[1]。
阿拉伯半岛沙漠广袤、雨水奇缺、空气干燥、植被稀疏,生存环境极为恶劣。这样的地理环境对阿拉伯民族性情的塑造影响深刻。在沙漠的环境下,人类的渺小与自然的威力形成强烈的反差,很难形成“人定胜天”的信念,阿拉伯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心性未有不驰思于仁慈的造物、化育的主宰的”[2],大多时间里人类所感受到的是人力的渺小与自然的强大。除了天灾难测,人祸也不断。半岛上的贝杜因人,为了求生存,不仅要与大自然抗争,还需要时时与不同的部落争抢沙漠中有限的资源。为了抢夺水源和草地,半岛上部落氏族之间的战争与仇杀是十分常见的。
沙漠地带,生物稀疏,人迹罕至,没有肥沃的田野,也没有茂密的森林。贝杜因人面对沙漠与苍穹,目无所障,“烈日当空,则脑髓如焚;明月悠悠,则心花怒放;星光灿烂,则心旷神怡;狂飙袭来,则所当立摧”[3]。在这样无常与无序的环境与生活中,人很容易形成宿命论的价值取向,因而阿拉伯人形成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态度。同时,为了在艰难环境的挑战下求生存,一种面对残酷现实以积极态度接受的“既来之,则安之”的乐观精神,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人生态度。
一 阿拉比亚人具有享乐主义性格
“享乐主义(hedonism)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