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中亚留学生自尊与汉语口语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自尊与中亚留学生汉语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中级阶段的中亚留学生为例

一 引言

自尊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均有重要影响,与个体行为的成功也有一定关系。因此,自尊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尽管我国有关自尊状况的调研较多,但迄今仍缺乏对来华中亚留学生自尊状况,尤其是自尊对汉语学习影响的研究成果。做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中级阶段中亚留学生自尊的整体状况,探析其自尊与汉语口语成绩的相关性。

二 相关理论背景

(一)自尊概念的界定

100多年来,关于自尊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自尊的概念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在自尊的概念界定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他们从各种不同的取向和方位认识研究自尊,根据各自研究的需要,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自尊概念。

自尊(esteem)一词来自拉丁语estimate,该词的含义是指估计或评价。因此,自尊具有“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评价”的含义。最早给自尊下定义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W.)1892年他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著名的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指出自尊作为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个人实际成就与其潜在能力之比。库珀·史密斯(Cooper Smith)认为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简言之,自尊就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史蒂芬·哈芬(Steffen hafen)认为,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的知觉的总和,其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