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研究
一 引言
近年来,中亚地区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特别是中亚国家已成为来疆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其中大多数留学生在华学习汉语。相近的地理、历史及文化渊源,使中亚各国来华留学生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面对中亚地区迅速升温的“汉语热”,首先应了解该地区汉语学习者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中亚地区的汉语推广政策,同时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教材和师资培训。学习者个体特征作为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影响二语习得的学习者特征进行了阐释,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关于动机的研究。
二 相关理论背景介绍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希望。西方学者常常将动机看作是人类为满足需要而采取行动的欲望,这种需要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1]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同时,由于它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它又是一种比较广泛的社会性动机,正因为如此,学生的学习动机才呈现出多样性。
(二)动机的分类
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可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作用的时间远近,可分为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根据动机行为对象的广泛性,可区分为普遍型学习动机和特殊型学习动机;根据动机的意义,可把动机区分为合理动机和不合理动机。不同角度对学习动机的分类不同,然而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分类影响最大的是由兰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