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新加坡海唇福德祠绿野亭1927年颁布的第一份章程(五)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社群边界内的庙宇、坟山与移民时代新加坡华人帮群组织之建构——从碑文、账本、会议记录、章程等切入的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在东南亚华人研究领域,移民时代华人社会结构与形态,是涉及华人社会建构与演化历史进程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20世纪70年代以前,海内外学界主要以会馆、宗亲会、行业公会等华人社团为研究对象。在70年代以后,学界在继续关注华人社团的同时,也开始展开对华人移民社会“帮”与“帮群组织”的考察,并成为研究华人移民社会结构与特征的另一种分析框架。

到目前为止,海内外学界对东南亚各类华人社团的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成果积累。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功能学派的研究旨趣。一般认为,包括会馆、宗亲会、行业公会等在内的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华文报刊并称为海外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其中华人社团又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在华人最为集中的东南亚,会馆等社团在半自治的殖民地时代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不仅是维持那一时代华人社会运作的基本组织架构,也是中华文化在东南亚传播和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之一。例如李亦园的马来亚麻坡华人市镇研究[1]、施振民的菲律宾华人文化的持续的研究[2]、颜清湟的二战前新马社会的研究[3]等,均采用“社团”的分析框架,并以会馆等社团为华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另外,二战以后的人类学东南亚华人研究视海外华人的会馆、宗亲会等为自愿社团,并由此切入来考察海外华人移民的人群结成关系,因而相当注重对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如谢剑在对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华人社会的考察中,就从自愿社团的角度切入,探究华人社团建立在地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