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2015年欧盟接受难民来源分布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德国与中东欧国家应对欧洲难民危机的差异及合作分析

肯尼斯·奥耶在解释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动机与达成时,谈到国际合作的两种极端情况:(1)不需要合作而实现共有利益,即行为体认为无偿合作比单边背叛更可取,则行为体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2)当至少一个国际行为体认为名义上的相互背叛比相互合作更可取,通过合作也无法实现共有利益时,协调和合作将是无意义的。[1]在现实的国际社会互动行为中,合作和协调情形介于两者之间。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与罗伯特·基欧汉都认为合作不应基于道德观点看待,而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利益考量。合作的促成是建立在冲突利益和互补利益的混合状态上,当行为体将其行为调整到其他行为体预期或实际偏好上时,合作就产生了。[2]

近年来,欧洲难民问题不断加剧,难民危机已成为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鉴于中东和北非地区政局持续动荡,“伊斯兰国”恐怖活动猖獗,大规模的难民铤而走险经希腊和意大利登陆,涌入欧洲,人数已逼近欧洲各国的收容极限。不论从短期还是从中长期来看,难民涌入危机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安全等维度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应对难民问题的态度和措施差异,“两个阵营”在传统西方社会内部正在形成并强化。正如历史学家戴安娜·平托所描述,维也纳和慕尼黑的微笑人群以及布达佩斯不友好的面孔共同组成了欧洲难民危机的典型景象。欧洲给世界呈现出极为矛盾的两面形象:善意友好VS严峻可怕。[3]在欧盟内部,以德国、瑞典为代表的积极主动派和以匈牙利等中东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