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近旨远:海外华文教育视野下汉语与中华文化传承
第一节 汉语——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一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特征的综合体现
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和成员之间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方式,记载和蕴涵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标记,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最为集中的体现,实现华文教育的目标必须进行汉语言文字教育。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稳固特征之一。斯大林对民族有一个著名的定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地域、有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稳定的共同体。”[1]“共同语言”等四个共同其实就是关于民族特征的内涵。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也把“语言和宗教”当作文明最为核心的两个要素。
语言和民族共同成长,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和语言的演化与完善相生相伴。语言是民族精神的记录与表达的载体,“在所有可以说明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的现象中,只有语言才适合于表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最隐蔽的秘密”[2]。语言也是民族精神创造出来的文化客体,换句话说,民族精神潜在地存在于语言的语音、语义、语词、语法和语用各个要素中,语言各个要素的历史演化和最终面貌也受到民族精神的影响与导引。“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出了人们的任何想象。”[3]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对汉语的研究得出了大量结论,证实了汉语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