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不同学历的主观幸福感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不同地区幸福取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一 研究背景

幸福感一直都是心理学,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要变量之一(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2000)。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指的是个体主观对其客观生活的整体评估(Diener & Fujita,1997),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今,幸福感不仅是个体层面的变量,而且是衡量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幸福感可以反映个体对政府、对社会的满意度,它既受到社会现状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陈哲熙、林凯,2013)。从2007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经济生活大调查》每年都评选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十大城市”。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多谋民生之命、多解民生之忧”等民生问题一直贯穿始终。包括美联社在内的外媒认为“幸福感”是中国政府近年工作的主题。因此,学术界对幸福感的关注,不应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更应该上升到地区层面、社会层面,从更加宏观的视角了解社会整体的幸福感情况。

以往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幸福取向(Happiness Orientation)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幸福取向指的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可能选取的不同途径和方向,这些途径包括:通过追求享乐(Hedonism)来实现幸福,通过追求意义(Meaning)来实现幸福,通过追求投入(Engagement)来实现幸福。相较于前两种注重结果的取向,投入取向更注重的是过程。Peterson等人(2005)根据Seligman(2004)提出的“对投入的追求”这一概念,认为个体在全身心投入一项工作或活动的过程中,就已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