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死亡态度的调查报告
一 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向来讳莫如深,与死亡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也很少。被尊为圣人的儒家文化精神代表孔子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然而,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现代性的诸多特征促使人们开始重视与死亡相关的诸多议题(陆杰华、张韵,2015)。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急剧转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强调生命最后时刻的尊严。如何理性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死亡,让逝者善终、亲者善别,都是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只有参悟生死,才能感念生命,珍惜当下。我国有必要开展死亡问题的研究,推动生死教育的发展,帮助民众获得有关死亡方面的知识,引导民众建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认识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死亡态度是指人们面对死亡的思考和看法,在经历死亡时期准备做出何种反应的心理状态。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费菲尔(Feifel,1956、1959)关于老年学和老年精神健康问题的研究,开启了西方有关死亡态度的实证研究。80年代后期,全球出现了对死亡态度的新一轮研究兴趣,研究者不断发展有关死亡态度的评估工具,重点关注于死亡研究的一些专业期刊开始创立(例如《死亡研究》、OMEGA),一些专业协会的成立推动了在不同文化中有关死亡、哀伤、丧失问题的探讨(如死亡教育和咨询协会)。同样重要的是,有关生存威胁的全球性重大事件(比如核扩散、恐怖主义、AIDS),引发了公众对于死亡问题的关注与思考(Neimeyer、Wittkowski、Moser,2004)。
早期有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