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空经济区优势产业识别及绩效评估:实证分析
从临空经济区的成长机理来看,临空经济区成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是集聚效应,它对腹地区域经济的影响也主要是基于集聚效应而形成的辐射效应[91-94]。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航空运输业的迅速增长使得机场周边服务于航空运输的相关产业初具规模,一些重要的枢纽机场周围甚至已经形成产业门类齐全、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临空产业集群[95-97]。但我国临空产业发展水平依然不高,许多地方的临空产业仍停留在为机场提供基本的餐饮、住宿等初级服务阶段,具有引领区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仍然相对匮乏[30,33,98]。自2009年以来,多地地方政府和机场运营管理部门都已经认识到了临空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个临空经济区的建设规划,这虽有利于提升临空经济的档次和规模,但缺乏对本地临空产业客观现状认识的盲目建设,会导致临空产业布局随意、缺乏特色和竞争力、规划的临空产业与本地产业发展相脱节、辐射效应减弱等问题。此种急功近利的临空经济推进方式不利于临空经济区长期的健康发展,而且此种现象在我国临空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并非孤例[34,99]。因此,本书对已有典型临空经济区的优势产业进行发展模式识别及绩效评估[100-102],将有助于决策者认识所在地区临空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自身优势条件,以便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
我国在建和已经建成的60余个临空经济区中,按照临空经济区发展程度和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北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