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消费品平均每人生活消费量  | 
出版时间: 2017年08月

生产消费文化与温饱型生活方式(1979—1989)

我们认为,在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生活方式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换。第一次发生在现代性早期,体现为“政治消费文化控制的清苦型生活方式”向“生产消费文化维系的温饱型生活方式”的过渡,主要解决“基本生活需要满足”的问题;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体现为“生产消费文化维系的温饱型生活方式”向“市场消费文化促成的小康型生活方式”的转化,主要解决“生活相对充盈”的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正在经历第三次转向,由“市场消费文化促成的小康型生活方式”向“消费主义文化的主体自主生活方式”的转换,主要解决“生活相对幸福”的问题。生活方式现代性转化总的趋势是人对生活方式支配的自主性越来越强,生活方式多元化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社会对生活方式的控制越来越间接和越来越宽松,呈现出“减弱控制”的主要态势。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可以看到生活方式回归民本也回归人性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我国生产消费文化的显示及其导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随着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治消费文化也由此转向经济消费文化。这种经济类型的消费文化在我国经历了两种形态:生产消费文化与市场消费文化。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