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绸之路国家现代家庭的转型
问题提出
情感圈形成的特征是儿童心理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因素作为界定情感领域发展的特征以及整个人的动力(如V.K.维尔尤纳斯、B.I.多多诺夫、K.E.伊扎德、L.I.库利科夫、D.林德斯里、J.雷吉科夫斯基、P.V.西蒙诺夫、P.弗赖什、P.M.雅克布森等)。[1~3]
父母关系以及父母选择的与孩子相关的行为模式直接影响家庭中孩子的情绪状况。面对冷漠,孩子觉得这不是其想要的东西,而这也验证了情感共鸣的严重缺失。为此,孩子开始努力争取父母的注意,而且其所选择的方法总是很多。这样的孩子有时会为得到家庭中的一席之地而奋争,或者采用其父母不认同的但有助于他成为家庭关注中心的举止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在对孩子的情感体验进行的研究中,其人格的形成被反映在一些作家的作品中(F.E. 瓦西柳科、V.K. 维柳纳斯、B.I. 多多诺夫、E.P. 伊尔因、R. 拉扎鲁斯等)。[4、5]在对整个人形成的情感价值进行描述时,他们在将情感与已经定型的人的需求相联系的同时强调了激励的重要性,并以此衡量人对现实生活中可能事物的满意度。
由于持续不断地较少接受到感情温暖,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和不被需要的。逃避对话的父母不会与孩子共同玩耍,而且几乎没有注意到要这样去做,只是不断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上述情况影响了家庭内部关系发展的特征,而这必然关乎家庭与孩子某种类型的相互关系的形成。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是孩子进一步社会化过程的基础,而家庭关系类型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