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基础教育设施完成情况(截至2017年3月)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精准扶贫中政企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整合

一 问题提出:打破贫困均衡状态

人们没有发展的可行能力或这种能力被剥夺就会失去发展和致富的机会,就会贫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反贫困理论的构建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二是福利经济学;三是发展经济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福利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在贫困理论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为显著,其理论对策在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开发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发展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在反贫困理论研究中指出,贫困的本质是能力和机遇的缺失,发展中国家贫困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贫困的恶性循环”[1],表现为低收入状态下的恶性循环,这种循环具有牢固性、低水平性、封闭性等特点,如果没有外力冲击,很难摆脱这种恶性循环。

“贫困的恶性循环”将是一种无法打破平衡现象,依靠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一理论的政策意义在于,反贫困资源的提供者只能来自贫困地区之外,如政府、NGO组织,通过这些部门对贫困地区的大规模投资,才能确保高产出率,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跳出“贫困的恶性循环”,最终实现脱贫目标。政府与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是两个互动的主体,其中政府提供较好质量的公共产品,企业则通过市场机制,是贫困地区获得能力增长。因此,在反贫困的路径选择上国际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资源配置模式,特别政府在减贫中的作用;第二种是惩罚“机能障碍”模式,着重考察贫困人口生活方式与社会规范,强调通过教育、文化适应等方式,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