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民间文学文化资源现状与保护传承研究报告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中流传的故事、神话、史诗、传说、谚语等文学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项目通过遴选各地民间文学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而来。国家层面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下同)民间文学项目是在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民间文学精品,其中史诗类作品占据重要位置,不仅有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格萨尔》(藏族)、《江格尔》(蒙古族)、《玛纳斯》(柯尔克孜族)、《阿诗玛》(彝族)、《拉仁布与吉门索》(土族)、《米拉尕黑》(东乡族)、《西岗里》(佤族),更有大量的优秀汉族作品,如从唐代敦煌变文等发展而来的《河西宝卷》(甘肃),从汉代“古歌”到明代,一直传唱至今的“河间歌诗”(河北),还有《济公传说》(浙江)、《西施传说》(浙江)等在单一省份流传的民间文学,而部分的汉族地区民间文学在多个省份流传,如《董永传说》流传于山西、江苏、河南、湖北等省,《梁祝传说》流传于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省,《牛郎织女传说》流传于山东、陕西、山西等省,《木兰传说》流传于河南、湖北、陕西等省,《烂柯山的传说》流传于山西、浙江等省。民间文学内容有的源自历史故事,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演绎与神化,有的是书面文学、传统戏剧的重要来源,更多的则与本地自然风俗相关联。各种因素交接穿插,让民间文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变成传统社会中构建民众文化认同的重要素材。
陕西民间文学作品丰富多彩,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