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参与和学校表现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将报告儿童参与和学校表现之间的关系。对儿童学校表现的评价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学业成绩,以在班内的相对成绩进行测量,代表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相对水平;二是班干部的担任情况,考虑到在中国一般会让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儿童担任班干部,因此以此代表儿童在学校的学业、行为和领导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三是学校投入(Engagement),这是国内外学者发展的测量儿童对学校投入的重要指标,是预测儿童学习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1]。通常包括行为投入(Behavioral Engagement)、情感投入(Emotional Engagement)和认知投入(Cognitive Engagement)三个维度。行为投入包括学生对于学业和社会、课外活动的投入情况,它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产出还是预防学生辍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情感投入指的是学生对于老师、同学、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它包含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学习的兴趣。认知投入指学生努力去理解困难问题以及学习复杂技能的意愿和思考方式,例如个体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工作方式等。[2]本研究仅对儿童的学校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进行了测量。具体测量工具如表1所示。
表1 儿童发展的测量工具 | |||
---|---|---|---|
维度 | 指标 | 内涵 | 测量工具 |
学校表现 | 学业成绩 | 学业成绩的相对表现 | 班级排名:①前5名左右;②前6~10名;③前10名以后;④后10名左右;⑤后5名左右 |
班干部 | 班干部 | ①没有担任班干部;②担任副班长、组长等(正班长以外的职务);③担任正班长 | |
学校投入 | 情感投入行为投入 | 学生投入量表 |
表1 儿童发展的测量工具
应用上述测量框架,本文将对儿童参与和儿童学校表现进行相关检验。并且,除了报告简单相关之外,还报告了控制儿童家庭背景的偏相关系数。其中,控制的家庭背景变量包含家庭经济水平和母亲的教育年限。报告的偏相关系数是指排除了家庭背景影响后的儿童参与和儿童学校表现之间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