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生回到学校的中心”
作为校长,你能把校长办公室的钥匙给学生让他们随时来上自习吗?
作为校长,你能脱掉西装穿着校服在学校里走来走去吗?
作为校长,你能在参观团队络绎不绝时坐视教室的垃圾桶不那么整洁吗?
作为校长,你能让学生在学校里开小卖部、书店、咖啡厅吗?
作为校长,你能想尽一切办法为特殊需要的孩子们提供私人订制课程吗?
许多人都认为,没有学生的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根本无法进行。因此,“学生参与”应该是个不证自明的事情。然而,是否有学生在场就算得上学生参与?学生只带着耳朵没有带心地听课是否算得上学生参与?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所有被安排好的活动是否算得上学生参与?当诸如此类的问题被提出来时,不难发现,“学生参与”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和顺理成章。一所只有学生在场而并没有给学生创造各种参与机会的学校,抑或是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之中,都可能使得“学生参与”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反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参与”既意味着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的机会,也意味着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成长。
学校教育中的儿童参与本应该是最为基础的事情,但为什么会成为近年来学界和教育一线关注的焦点话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方向性的问题,还是因为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好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效果?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给小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并无不妥,但在高中也让学生积极参与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学生参与”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教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