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争议性政策事件网络传播报告
2017年新年伊始,河南“全省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1]、贵州凯里“再婚禁止办婚宴”[2]等争议性政策就引起了公众的注意,成为网络舆论热点。“最严禁放令”从发布到实施只过了三天就被撤回,“再婚禁止办婚宴”的规定被公众吐槽后也形同虚设。这些“短命”政策、“奇葩”政策日渐演化为网络公共事件,损害着政府的公信力和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形象。
令人扼腕的是,这样奇怪的政策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我国每年发布的政策有上千个,因为存在争议而被废止的政策不在少数。根据笔者对2016年媒体公开发布政策的手工统计,全年报道的争议性政策议题占政策报道议题总量的24%。对这些数量庞大、关注度高、影响深远的争议性政策现象进行详细描述和归因分析,不仅是为了研究政策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根探源以化解政策危机,更是为了改善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形象,通过传播策略来促进政府的决策理性和提高政策质量。
一 政策传播的新媒体语境及其风险呈现
政策传播是政策执行的重要环节,政策传播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政策的成败。[3]现有研究发现,通过政策传播培养公众对政策的认可、理解、信任和支持,能有效减少对抗、抵制、抵触、冷漠等情绪,使公共政策在良好的环境中顺利推行。[4]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使政策从封闭、单向的科层制组织传播走向“后科层时代”的开放、互动传播,传播路径发生了改变。美国“第四代信息政体”的突出特征就是对网络舆论和公民意见的吸纳[5];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政策传播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