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手机新媒体对城镇残疾青年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长期以来,残疾人的社会融入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问题。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广大残疾朋友的迫切愿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城镇残疾青年也不例外,只要手里有可以上网的手机等移动终端,他们就可以在移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做以前在生活中想做却不能或不便做的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基于互联网的手机新媒体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开辟了新路径。本研究试图探究手机新媒体在城镇残疾青年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尝试为增进残疾青年的社会融入提供优化的新媒体路径。
一 研究对象与理论视角
本文将“残疾青年”的年龄段界定在18~35周岁,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在法律上,18岁是一个人成年的年龄分界线,意味着他成为一个独立的公民,具有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第二,这个界定包括了残疾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阶段,这个转折历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残疾青年在这个年龄段中是否在教育和就业之间实现良好的对接,是本文关注的另一个方面。[1]第三,本研究从手机新媒体切入,试图从新媒体的视角寻找到一条残疾青年融入社会的可行性路径,因此使用手机新媒体就成为选择研究对象的必要条件。基于新媒体的媒体属性需要更强的技术亲和力,年龄太大使用新媒体可能会存在障碍,因此本文将年龄的上限界定在35周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