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表7-7 信任影响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城市社会交往

毋庸置疑,流动儿童的社会交往是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发生关联最为直接的中介变量。那么,流动儿童在城市社会中与其他个体的交往,遵从怎样的逻辑,又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后果?这将是本章探讨的主要内容。在描述他们城市社会交往概况后,我们将接着讨论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交往的逻辑,然后讨论这一社会交往的社会后果之一——信任的结构与形成机制,最后将重点讨论流动儿童交往中的心理状况。

第一节 社会交往概况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交往是指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城市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相互之间的社会交往,即流动儿童同辈群体间的社会交往,对在校流动儿童而言指他们的同学;其他城市群体是指在城市生活的各类群体,流动儿童社会交往的相关群体包括农民工群体(流动儿童的父辈)、学校老师与市民(包括城市儿童)。为便于儿童理解,在问卷调查中,该研究将市民统称为“城市人”。

前文已经对流动儿童的家庭交往环境与学校交往环境进行了论述,本章将重点说明流动儿童与城市人、同伴群体(朋友)的社会交往概况。

(一)与城市人社会交往的主观意愿与客观情况差别较大

调查发现,多数流动儿童有着认识城市人的意愿,这一比例占到调查样本的70.3%,明确表示不愿意认识城市人的,只占调查总体的5.2%。这说明流动儿童认识城市人的主观意愿是比较高的。

表7-1 流动儿童与城市人社会交往主客观情况对比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流动儿童与城市人打交道却是比较少的。有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