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失衡下的个人失范
第一节 数据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
本章研究资料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于2009年、2010年分别在城市和农村开展的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在福建省外来农民工最集中的厦门市开展。我们选择年龄在16周岁以上户籍在农村来到厦门市务工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我们以街道及居委会提供的农村流动人口出租屋登记名册为抽样框,按照男女比例及婚姻状况进行等比例的抽样,在实际调查中应用了宽松的配额抽样,最终总计获得样本1507个。第二次调查是在全国26个省份,133个村庄开展调查。调查对象是年龄超过16周岁、不再上学的农村人群。我们采取了简单的多段抽样、分层抽样和配额抽样,从东、中、西部抽取省份,再抽取村庄;按照性别、婚姻和年龄抽取不同的群体,最终获得1867个样本。
二 变量设置与分析方法
(一)变量
本章从心理、行为和价值观念这三个维度来测量性别失衡背景下的社会失范。
1.心理失范
心理失范指的是个体感知到的、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隔离,个体与他人之间的隔离,并伴随出现的失败、迷茫、孤独、空虚和无助的心理状态(Srole,1956)。性别失衡下,男性过剩已经导致部分落后农村地区的成年男性遭遇婚姻挤压而被迫失婚(李树茁等,2006)。失婚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隔离(Gove,1972、1973),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由于户籍制度的排斥,这些遭遇婚姻挤压的失婚男性在进城务工的过程还可能遭受到来自社会关系、职业和物理空间等多重隔离,从而导致他们容易出现挫折感、相对剥夺感和心理失范。MOS失范(异化)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