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环境发展报告
2016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全面进步,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因此小康社会建设是否全面,环境质量是其重要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海洋环境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其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一 中国海洋环境年度概况检视
(一)2016年海洋环境现状
海洋环境的基础状况通过一系列指标反映出来。历年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常用于科学评价海洋环境的指标主要有海水水质、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河流入海断面水质、入海排污口排污、海洋垃圾、全国海洋倾倒量、油气区及临近海域环境质量等,集中反映了海洋环境、海洋生态、海洋污染源、海洋功能区等方面的健康状况。
单位:万平方公里 | ||
季节 | 2015年 | 2016年 |
冬季 | 6.72 | 5.12 |
春季 | 5.17 | 4.21 |
夏季 | 4.00 | 3.71 |
秋季 | 6.32 | 4.28 |
资料来源:根据2015年、2016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整理而成。 |
表1 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
海水水质状况是体现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最直观的指标。2016年我国海域整体海水水质符合第一类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海域管辖总面积的95%,比上年(94%)有所增长。但近岸海域水质污染依然严重,污染要素以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为主,集中分布在长江口、珠江口等河流入海口及近海湾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