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进程人民生活发展总体评价——2000~2015年民生指数检测
20世纪末,面向2000年“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以人均产值1000美元作为标志,后修正为800美元。中共十七大之后,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步步深入,以人为本越来越深入人心,政界、学界和全社会都意识到“GDP标准”的缺陷,以民生发展衡量政绩成为基本共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得以确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实际成效的检验,更有必要深入人民生活方方面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测。
“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体系”于2006年开始研制,其演算数据库作为“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的背景数据支持一直在使用。多年以来笔者先后推出“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2014年综合屡次研创的方法论思路和技术性设计,并将“民生”范围集中于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下“人民生活”部分,“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历时八年终于独立成型。面向日益临近的“全面小康”目标年,经反复调试、改进、完善全文数据库,《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于2016年首次出版,现为第2个年度卷。
本项研究在“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中首创城乡比倒数权衡测算,独创地区差指标及其演算方法,并基于城乡、区域无差距理想值设逆指标;在“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中,用来测算文化消费需求缩小以至消除城乡、地区差距后文化生产供给可能出现的“短缺”;在“公共文化投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