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民社会焦虑的调查报告
一 引言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给民众带来巨大物质享受的同时,却并未带来充盈的精神生活。在崇尚消费、信仰缺失、道德式微的时代里,人往往变得更加迷茫焦虑。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际关系愈加冷漠、竞争压力和经济压力有增无减、身体处于亚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大部分当代人的生活常态,很多人产生了紧张不安、焦虑担忧的心理。
(一)“社会焦虑”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1993年社会学家吴忠民先生首先提出了“社会焦虑”的概念,用来描述社会成员当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紧张的情绪或心理状态。这一概念几乎得到了广大社会学研究者的认同,虽然有些研究者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上与吴忠民先生的定义别无二致。此外一些研究者在这一概念定义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认为社会焦虑来源于社会应激源,例如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如竞争、社会变迁、改革、社会中的不安全因素),体现为关于自我、他人、社会和未来的担忧。一些研究者对社会焦虑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类,例如郭留军把社会焦虑分为四种:社会变化速率加快所导致的社会焦虑,因收入差距拉大而出现的社会焦虑,对法制不健全的社会焦虑,对公共安全、社会公平、公正缺失引发的社会焦虑;汪磊则把社会焦虑分为生存性焦虑、发展性焦虑、道德焦虑、环境焦虑,等等,但我们认为以上分类均不够完备。在本研究中,我们界定社会焦虑为:社会应激源(即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焦虑,包括对国家发展和政策制度的焦虑、道德焦虑、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