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调查研究
一 问题提出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结构探讨
1.社会规则定义及其结构
社会规则,也称社会规范,是“一套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标准、准则体系,它规范和指导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Kalish,1998)。广义的社会规则包括全社会和各团体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狭义的社会规则是指社会群体为实现群体目标并维持群体活动一致性所建立的约束成员行为的共有行为的规范和标准(凌文辁,郑晓明,方俐洛,2003)。奥地利裔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曾说:“人的社会活动,甚或社会动物的群体生活,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个体依照某些规则行事。”(哈耶克,1960/1997),哈耶克的观点强调了规则之于人类社会生活或社会活动的重要性。
关于社会规则的类型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探讨。社会认知领域理论(Social-cognitive domain theory)认为,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与环境互动,在三个主要领域中构建了全部的社会知识。这三个领域分别是道德领域(the moral domain)、习俗领域(the conventional domain)和个人领域(the personal domain)(Nucci,2001,2008;Smetana,2006)。Thronberg(2008b)基于该理论,深入瑞典的两所学校,针对学生的社会规则问题进行了参与观察、文档分析和师生访谈,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将学校中所有的规则分为了五大类:关系规则(relational rules)、组织规则(structuring rules)、保护性规则(protecting rules)、个人性规则(personal rules)和礼仪规则(etiquette ru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