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与民族团结导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治经济,关键在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政府在引领市场有序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民族地区,参与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生产建设。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事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民族地区对自身社会责任的遵守与切实履行,对促进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产生着重要作用。
在企业成为推动社会积极变革的组织体的情形下,对企业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就变得至关重要。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在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在多主体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中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1]这次会议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六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