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儒家伦理与国家民族观的权威观之异同  | 
出版日期: 2017-06

儒家伦理、国家民族观与权威认同的危机

一 导论

若仔细观察一下,可以发现,当代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常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权威观。一种权威观,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经过两千多年的陶铸,已成为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组成部分,可称其为儒家伦理的权威观。另一种权威观,以西方现代的国家民族观为基础,国家民族观的权威观随着西方文明的扩张,伴着坚船利炮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已植入普通中国人的精神。这两种本质上冲突的权威观,常以认同危机的形式,表现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中。当然,两种权威观冲突的结果不完全是你亡我存,现实中,它们也会混合在一起,展现出新的面目。

本文的目的是分析两种权威观的内容,进而说明普通中国人面临的权威认同的危机。

和社会科学中许多其他概念相似,“认同”是一个源自西方的、现代的观念。自20世纪60年代,“认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逐渐地被引入众多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于是,“认同”概念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多种学术意涵,也担负了极为多样的理论和实践的功能。Brubaker和Cooper总结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对“认同”概念的五种用法:(1)强调社会和政治行动的非工具方式(non-instrumental modes),与行动中的利益取向和工具主义相对;(2)被理解为特殊的集体现象,表明成员之中存在基本的同质性;(3)被理解为个体或集体“自我”的核心,构成了社会存在的深层的、基本的和持久的基础;(4)被理解为社会或政治行动的结果,一方面,在社会或政治行动的过程中,集体的自我理解和团结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