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不同核心自我评价居民在高、低生活压力感时的自测心理健康终得分
出版日期: 2018-12

北京居民自测心理健康与生活压力感、核心自我评价、应对倾向的关系

一 前言

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近期得到一定研究。核心自我评价这个概念是由Judge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是一种潜在的、宽泛的人格结构。核心自我评价由自尊(self-esteem)、一般自效能感(generalized self-efficacy)、神经质(neuroticism)以及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四个基本特质组成,自尊是个体对自身最广泛的根本评价,一般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行动过程中对自有调配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和认知资源能力的感知,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自我情绪调控能力,控制点反映个体在什么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够控制生活中将要发生的事件。核心自我评价是总体性的自我评价,对各个特定具体领域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要围绕心身症状和主观幸福感两方面展开研究。国外有研究指出,具有较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体验到更少的压力和紧张感,较少采用回避性的应对策略,核心自我评价不仅积极地影响生活满意度,还能够调节幸福感与生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调节失业人员就业承诺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1]。国内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的大学生的SCL-90总分越低,更少出现社交焦虑和抑郁,体验到更高的积极情感和更低的消极情感[2]。北京居民的调查也显示: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的居民,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意义感更强[3]。核心自我评价对工作、学业以及心理健康等都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和调节作用。

核心自我评价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机制研究认为:核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