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发布者大洲、国家和地区分布
出版时间: 2025年04月

中国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发展报告

一 “儒行天下”: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的价值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始终将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见表1)和指导性文件(见表2)。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要骨干”[1],是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历史最久、传播范围最广、接受度最高的代表性文化。这意味着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国际传播局势中,儒家文化拥有能够“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2]的先天优势和历史积淀。因此,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系统性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通过朝贡体系,儒家经典作品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亚洲国家,儒家思想被广泛接受,并深刻影响了其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宋朝时期,“理学”的发展直接催生了东亚的“儒家文化圈”。元明时期,儒家文化则由商贸交流活动,被有限地传播到阿拉伯世界。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利玛窦通过翻译儒家经典,将儒家文化引入西方,引发了欧洲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尽管当时可能属于无意识、随意性的传播,但至此,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的雏形基本形成。

此后,儒家文化国际传播进入持续发展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